
當Gawr Gura親口宣布將於5月1日自hololive畢業後,背後營運公司Cover株式會社的股價重挫逾10%,引發市場與粉絲社群的雙重震盪。
對粉絲而言,Gura的畢業是一場難以承受的告別,因為Gura不只是hololive藝人、也不只是VTuber社群的其中之一,她帶著太多觀眾走進VTuber世界,陪伴無數觀眾度過孤單且寂寞的日常。這隻鯊魚的歌聲與笑聲,讓蝦蝦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,有著動力期待明天。
Gura的影響力也不限於你我這樣的常人,她啟發了許多後來投身VTuber領域的創作者。業界有許多投入直播、參與VTubing的藝人們都曾表示,自己曾經受到Gura的影響。
因此,無論是否為hololive箱推,幾乎所有VTuber社群參與者,都在惋惜Gura離去的身影。

從投資者以及VTuber產業角度來看,這場畢業同樣有著深遠意義。
對Cover這類以角色內容為核心的公司來說,其估值與營運極度仰賴IP。Gura作為hololive EN的台柱與先鋒,不只是營收來源,更與品牌緊密連結。當旗艦角色選擇退出舞台,除了短期營收衝擊,長期來看更可能影響外界對品牌穩定性與發展潛力的信心。
在企業還沒有上市的時候,旗下藝人們有許多空間自由探索有興趣的方向,也有彈性以舒適的頻率直播;上市以後,經營者要對投資人負責,光是獲利、營收成長還不夠,「可觀的成長」才是市場愛聽的題材,這樣的經營壓力可能化為要求,轉嫁到藝人身上。

Gura宣布畢業,並沒有採取Ame「直播活動告終」的做法,而是直接離開hololive大家庭,因此,Gura的直播、音樂作品、聯名活動與周邊販售都會終止,畢業以後,便不會有新作出現。
即便有許多往昔的內容讓人緬懷,販售過的商品也都還在,但在內容停止產出的情況下,粉絲參與會逐漸下滑,角色終究會逐漸寂寥。當IP停滯、甚至停止之際,便不會帶來營收,這也是以IP為核心商品的企業,最為害怕的事。
當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選擇離開,人們可能會開始質疑hololive的營運模式是否能夠永續發展,尤其對Cover近年積極推進的國際化策略來說,Gura原本就是公司邁向全球的重要門面,與幾位朋友陸續畢業以後,也為holo的英語甚至日本以外市場的品牌動能投下變數。
當然,投資人不會只關注單一創作者的貢獻,而是關注整體IP矩陣是否穩定、可持續發展。
只是,EN組有Ame停止活動、Fauna和Mumei及Gura畢業,JP組近期還有詩音、虎鯨和阿夸等人陸續離開,雖然藝人流動在傳統娛樂產業司空見慣,但對於角色與創作者深度綁定的VTuber領域而言,這樣的變動更容易引發市場與社群的不安。
從藝能產業的角度看,畢業其實不算稀奇。演員會換經紀公司、歌手會換唱片廠牌,偶像團體也有成員進進出出,但VTuber產業的「畢業」,本質卻不太一樣。
以最常被用來比喻「VTuber外表之於中之人」的「動漫角色之於聲優」來說,尋覓聲優人選時,時常需要配合動漫角色設定,若出現意外狀況,也有更換聲優的情形。
然而,VTuber卻反過來,角色變成創作者的延伸。無論是語氣、習慣、說話方式甚至情緒表現,都來自於真人長期投入所累積的真實感,這讓角色與中之人之間的連結難以分割,也讓 VTuber的畢業成為永別,無法簡單替換或者重啟。

雖然過往VTuber界曾經歷過角色扮演(role play)的時代,現在也有不少VTuber努力貼合出廠設定,但隨著大環境讓VTuber自影片轉向直播,角色與創作者逐漸融合,觀眾所愛的也不只是很香的皮、有趣的世界觀,而是真實個性的自然流露。
先前VTuberVibes採訪VTuber經紀公司負責人時,對方就坦然表示,想要「扮演」並沒有想像中容易。音調可以刻意拉高壓低,慣用的詞彙也能事先演練,但在長時間直播之下,藝人們很容易不經意地做出本人在線下世界才會有的反應。
因為皮與魂已經融為一體,當內裡的中之人想要離開時,IP無法延續,背後企業自然會因此受損。

近來hololive藝人在畢業重大告知時,有幾位提及原因和「與公司理念/方向不合」有關。我們無法知道藝人們的說法,到底是公司為了攔下粉絲怒火,替藝人準備的台詞,還是自己沒有意願配合holo的偶像經營模式,但可以確定的是,已經有不少粉絲表示不滿,在hololive官方社群留言要求管理層改進。
每次有利空或者利多消息時,股票價格很快就會反映變化,Cover今日的股價下跌只是一時,但在角色畢業成為常態的情況下,能否克服固定有IP消失的挑戰,將會是包含Cover在內,所有VTuber經營者都會遇到的課題。
事實上,就在Gura畢業以後,hololive藝人桃鈴音音(桃鈴ねね)在社群上發文表示:「我只希望大家都能快樂。難道沒有辦法能夠既留在Hololive,又找到幸福嗎?最近這些令人難過的公告真的讓我情緒低落。救救我啊,公司的人!(Help me, people from the company!)」

Nene的喊話,讓人看了很有感觸。對經營層來說,向股東負責、追逐獲利有其必要,但如果給予管理層的壓力太大,使得藝人無力配合營運方向因而離去,無論對粉絲還是經營方,都是不利局面,但對企業的傷害明顯更多。
以Gura告別為例,在畢業告知直播以後,有hololive以外的VTuber表示「會等她的下一站」,更有許多粉絲期待著,有一天將會在社群看到有著美妙嗓音的新人VTuber出道。企業只擁有角色形象的權利,無法束縛住內裡的人,而粉絲能夠用腳投票、選擇遷徙。
那麼,到底有沒有「非終結式的畢業機制」?先前Ame曾經走自己的路,試圖以停止直播、但不畢業的嶄新作法,讓人對於她在大型活動回歸,留下了點遐想,但目前看來,就算喜愛「Ame」這個IP,粉絲還是會跟著中之人移動。
回到Cover身上,幾位藝人的離去,絕非可以忽視的損失,而是能夠撼動股價的重大利空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hololive還是會持續存在,陸續有人扛起擔子,新生代也正在崛起。只是,若想要長久發展,仍需設法找到平衡,讓創作者的存在不會逝去、角色的價值不必歸零。

令人擔心的是,或許我們也該正視,這套以角色為核心、由公司統籌營運方向的VTuber經營模式,可能存在結構性的侷限。
反過來看,那些看似鬆散、沒有眾人一致的經營方式,雖然獲利能力能否比擬仍有待驗證,但更有機會讓角色與創作者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然發展,也更接近粉絲心中對「陪伴」與「真實」的期待。
當然,並不是說非得要在集中與鬆散之間二選一,關鍵在於,怎麼設計出一套能容納不同類型的藝人,替他們留下彈性與自主空間,但又能穩定獲利的制度,讓想接更多工商,以及想要探索、追求創作的藝人們,都有發揮的空間。
在英文原文裡,藝人們是可以吸引觀眾的、具有天賦與才能的人(talent)。只是,天賦與才能,本就有著不同方向,面對talent的多樣性,要怎麼讓他們長遠留下,同時又帶著公司前進?
這不只是Cover現在要處理的問題,也將是所有走向VTuber產業化的經營者,企圖邁向下一個五年時,都要面對的課題。

隨時掌握VTuber們的動態,在社群上追蹤VTuberVibes
關心VTuber產業的商業發展,希望能夠看到VTuber變得大眾化,走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