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與我推之間的距離,從VTuber看擬社會關係的再進化

Danny分析5 months ago

在VTuber文化中,科技與角色設定交織出一種看似親密的情感連結,讓粉絲彷彿與偶像建立了真實關係。這種擬社會人際關係既真摯又單向,經常在互動與表演之間遊走。當情感投射逐漸加深,VTuber與粉絲也不得不面對期待、誤解與距離之間的界線問題。

在追VTuber的過程中,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?彷彿與對方特別親近,為他們的成功感到由衷開心,為他們的低潮與挫折掛心不已。他們的一舉一動,總能牽動你的情緒。

主播一句「早安」,讓人整天維持好心情;睡前歌回聽到「辛苦了」,又有動力面對明天。跟隨的VTuber們,就是給予自己情感支持的來源。

偶像在直播中透露身受的壓力,觀眾會跟著落淚;出道滿週年時,會舉辦企劃集資送上花籃。只是,在日常生活之中,很難見到這樣的熱情。和朋友相處不會如此狂熱,遑論是面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。

為什麼追V、追偶像的情感強度,能夠大幅超過和朋友與家人之間的互動?背後,和一種叫做「擬社會關係」(Parasocial Relationships)的現象有關。

Danny攝影。

什麼是擬社會關係?

「擬社會關係」這個詞彙,來自傳播學(communications studies)和社會學(sociology)。

1956年,美國社會學家霍頓(Donald Horton)和心理學家沃爾(R. Richard Wohl)一起,在論文「大眾傳播與擬社會互動:遠距離親密關係觀察」當中,共同提出「擬社會互動」。

他們觀察到,電視觀眾雖然沒有真的和節目主持人互動,卻會對這些在螢幕上陪伴自己的人們,產生近似於朋友的親切感。

想讓觀眾感覺熟悉,其實並不容易。

主持人的工作不只是在舞台上講話,自己呈現的形象、說話時的調性、選擇使用的詞彙、與其他來賓之間的互動,每項都要經過仔細打磨,才能將表演呈現給觀眾,也讓觀眾產生自己正在與名人面對面互動的錯覺。

但實際上,在現實生活中,名人與觀眾們距離卻無比遙遠。這樣的關係既親密又疏離,雖然情感豐富,但實際上缺乏互惠,「擬社會關係」就是描述這種單向且缺乏互惠的人際關係。

媒介進步,擬社會關係再進化

1950年代的新媒體是廣播、電視以及電影,現在的新媒體是YouTube、Instagram和Tiktok,無論哪個年代,名人的目標沒變,想方設法都是要讓觀眾看著自己的時候,能夠覺得熟悉,自然就不會想要轉台、跳到其他社群帳號。

在虛擬偶像領域,相同邏輯仍然成立。

粉絲追隨VTuber,在聽歌和觀看遊戲直播以外,本質上享受的是名為陪伴的商品,甚至進一步投射情感。VTuber們也的確不只唱歌、跳舞,展現才藝之外,也會表露關於自己的真實,讓觀眾覺得可信。

而且,隨著媒介進步,表演者能夠更細緻地和粉絲對話。

不管是揭露自我,還是與粉絲對話,科技進步讓擬社會關係進化,放大彼此互相熟悉的錯覺。

Twitter、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出現之後,藝人繞過電視、廣播,向粉絲分享自己的生活碎片;實況主和VTuber同樣能夠在直播中唸留言、回應Super Chat、取名,甚至記住觀眾的個性與習慣;被「翻牌」、被「賜名」的時候,粉絲很容易覺得自己是被推特別記得的那一位。

有反駁的聲音認為,把粉絲與偶像之間互相扶持的關係,化約成擬社會人際關係,有點太過粗暴,也忽視真心的可能性。

不過,這些回應終究發生在特定的表演場域中,是經過設計與計算的互動機制。即使偶爾流露真情,也仍然嵌套在角色設定與直播演出的框架裡,與日常社會中平等而自然的人際往來有所不同。觀眾可以參與、可以互動、甚至有機會被回應,但這種關係始終難以真正對等。

這樣的關係或許具備情感回饋,但仍是單向定義的有限互惠。你可以參與其中,感受到被關注與回應,卻難以真正改變這段關係的本質。

更直白地說,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出現在聊天室,VTuber也許會在台上提一句「你最近沒來」,但他不會私訊你、也不會主動追問你的近況。這段關係可能在你的退出中悄然結束,甚至不會留下任何回音。

媒介進步,擬社會關係再進化

援引擬社會關係的相關討論,並不是要否定VTuber對粉絲的情感,而是提醒我們,即便互動再頻繁、情感再真切,這段關係本質上仍是單向的,因此更需要維持界線。

銘報就曾報導,春魚創意製作人春魚量產型表示,觀眾因為擬社會人際互動,過度投入情感,導致騷擾、跟蹤等脫序行為,「是VTuber最容易遇到的困擾之一。」

當然,擬社會關係不全是壞事。

因為推的歌聲與話語而感到被拯救、被陪伴、獲得情感支持,在廣袤的世界中找到歸屬感,這並不是誇張或虛妄,而是許多追星者真切感受到的真實。

只是,如果過度沉迷於擬社會關係裡,將過多情感投注在偶像、VTuber 身上,甚至將他們視作朋友、家人或戀人時,問題就可能浮現。Danny攝影

有些人可能過度投入推活,迴避真實互動,與家人和朋友疏離;或者在偶像身上投注不切實際的期望,認為「我支持你,你就該聽我的話」,試圖把單向的支持關係扭轉成應該「互相」的義務。

若沒有感受到回報,就可能滋養出扭曲的認知,甚至自認有權控制或影響VTuber的個人生活,進一步產生騷擾行為。

發生在Nijisanji EN VTuber Vox Akuma身上的事件,就是一例。

戀愛粉出征女性友人,Vox:不切實際的幻想

「我沒有預料到後來我們所稱的『擬社會關係』,會變得這麼嚴重。」

「正在收聽的你,不是我真正認識的人……我是個娛樂工作者,讓你開心、讓你發笑,僅此而已。你和我之間並沒有在交往,而且很可能也永遠不會有。」

2022年6月,Vox開了一場43分鐘、語氣異常嚴肅的直播,向觀眾大聲宣告:「你和我之間並沒有在交往」。他表示儘管自己無比在乎粉絲,但彼此之間並不相識。

「如果你攻擊我的朋友,或是任何跟我合作過的人,那你就是個蠢蛋,我一點也不喜歡你。」Vox之所以寧願打破粉絲幻想,也要使用如此強烈的用詞,起因是自家粉絲騷擾同屬Nijisanji EN的女性VTuber Reimu Endou。

圖/Vox的直播以「談一些比較嚴肅的事情」為題,開場就直接切入正題,可以看出他的嚴肅。Vox直播

擅長角色扮演(Role Play)的Vox,在5月底的ASMR直播中,以約會為情境,扮演男友給粉絲觀賞。直播中途,Reimu跑來聊天室詢問Vox玩遊戲的問題。Vox反應很快,將回覆Reimu的片段轉化為節目橋段,以和女友約會途中接到朋友電話為情境,再次完成角色扮演。

然而,在Vox的直播結束後,有不少粉絲開始攻擊Reimu。考慮到Reimu作為女性,他們認為Reimu破壞Vox設定的情境,不懂得選擇時機的留言提問,更「介入」自己與Vox的美好約會。

見到粉絲出征朋友、不受控地投射幻想,Vox因此開台直播,與戀愛粉直球對決。「有些粉絲會對我的直播投射出不切實際的幻想,⋯⋯這正是我長期以來一直不敢正面談論的事情。」他表示不想要這樣的支持、不希望這樣的人出現在直播中、不願接受來自他們的Super Chat,直接戳破部分觀眾的粉紅泡泡。

Fauna:我們不是朋友、也不該當朋友

無論性別,擬社會關係一旦過度放大,幾乎每位VTuber都有可能成為情感投射的對象。

2022年8月,Hololive EN藝人Ouro Kronii和同公司由男性組成的Holostars EN藝人聯動,引發部分粉絲不滿,他們對Kronii與男性成員的互動感到不安,甚至認為她背離了粉絲的期待。

面對爭議,Kronii選擇暫時休息兩週。在休息之前,她在直播中正面談及此事,並提醒觀眾,「請不要配對(shipping)人們,這感覺很怪,尤其我們是同事。你會幫你的同事湊CP嗎?」

待休息結束並回歸直播以後,Kronii也在X上發文表示,自己已經決定和想合作的人一起創作。「我們在這裡的目的是享受、交朋友,謝謝大家的理解。」

Fauna在直播中向觀眾表示,彼此不適合也不應該發展友誼,保持界線非常重要。Fauna直播

不只是Kronii而已,近期畢業的Hololive EN藝人Fauna也曾在直播中向粉絲喊話,彼此並不是朋友,也不應該當朋友。

「我認為維持界線很重要。我是來娛樂你們的,僅此而已。VTuber和和其他人都一樣沒有不同,他們是YouTuber,不代表他們就會是你的好朋友。你(現實中)的朋友比任何YouTuber都更適合當你的朋友。」

情感的真實,關係的虛構?

對VTuber和偶像們來說,拿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並不容易。

如果沒有衡量帶給粉絲的內容屬性,可能就此養出戀愛粉、獨角獸,負面後果無窮;但間線劃分若太過明顯,難以養成死忠粉絲,進而影響長期發展。

因為擬社會關係是偶像對粉絲、VTuber對觀眾之間關係的基石,也是藝能界能夠運作的基本邏輯,像Vox這樣講出真話的挑戰很大。

這也是為什麼,當VTuber揭露真實身份,例如秋芽公開自己是單親媽媽時,觀眾的情緒會如此強烈,即便VTuber沒有刻意經營戀愛感,仍有粉絲自主投射。更改現狀沒有錯,但還是會牽動觀眾的心情。

日本VTuber乙夏鈴不避諱向粉絲告知自己是單親媽媽,但如果原先沒有揭露,粉絲就可能出現認知失調。Daisy攝影

在競爭激烈的數位娛樂環境中,創作者必須不斷尋找平衡點。既要回應粉絲對親密互動的期待,也要守住作為職業創作者的專業底線。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台灣,身份是VTuber、直播主或偶像,面對的核心課題都相似,究竟該如何定位自己?若要營造戀愛感,尺度該放多開?應該提供多少福利給粉絲?若私下已有伴侶,是否該公開?一旦公開,粉絲是否會產生認知失調?

這些問題,沒有哪一個能輕易作答。

從Vox到Kronii,再到Fauna,再到台灣VTuber圈曾經發生過的事件,每一次社群爭議與粉絲反應,都讓觀眾和虛擬偶像們思考,自己消費/販售的內容本質到底是什麼,也讓創作者得以不斷反思,並且調整策略。

展望未來,如何在保持節目吸引力與高度互動的同時,劃清情感與工作的界線,始終會是VTuber與整體偶像產業持續處理的重要課題。只有通過不斷溝通與透明的自我表達,創作者才能在擬社會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,同時維護粉絲與自身之間健康而持久的互動模式。

我們與推之間的距離,或許遙不可及,又或許近在眼前,只隔著一層皮。可正因這段模糊不清、亦真亦幻的界線,才讓VTuber的世界如此令人著迷。

3 Votes: 2 Upvotes, 1 Downvotes (1 Points)

Leave a reply

Stay Informed With the Latest & Most Important News

I consent to receive newsletter via email. For further information, please review our Privacy Policy

Categories

Advertisement

Loading Next Post...
Follow
Search
Popular Now
Loading

Signing-in 3 seconds...

Signing-up 3 seconds...